环球新家办 香港「大田主」李嘉诚家属:用74年工夫誊写香港贸易史(上)bat·3
发布日期:2024-09-14 21:15:31用七十四年时间,从普通潮州少年起步,到与香港商业历史牢牢绑在一起,他,就是房地产大亨李嘉诚。
提起李嘉诚,想必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因为他自从1999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华人首富以来,15年间不管风云如何变幻,都始终稳居这一宝座。
纵观李嘉诚的前半生,几乎就是一部完整的香港塑胶工业史,见证了香港从一个贸易转口港转型成轻工业城市,从此经济腾飞并跻身为亚洲四小龙。
而李嘉诚也在这个过程中,挤进房地产赛道,跻身香港四大家族。在低价收购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后,他更是一跃而上,成为名副其实的香港“大地主”,手握1450万平方尺的楼宇。
此后,李嘉诚不断通过兼并和收购其他公司,将商业帝国拓展到海外。其创办的长江实业集团,目前涉及各行各业,包括但不限于房地产业、金融、贸易、货柜码头、运输业、能源、基建、电信等等,旗下上市公司已超过20家。
他的两个儿子李泽钜、李泽楷也在其熏陶下,传承家族商业基因,在地产开发、科技投资等领域大放异彩。
李嘉诚家族的故事,既是个人奋斗的历程,也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巨大变迁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光辉发展史。
在李嘉诚的传奇人生中,与成功相伴的还有苦难。和后半生的辉煌相比,他的前半生算是过得颠沛流离。
1928年,李嘉诚出生在广东潮州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李云经最初是一名教师,后来转向经商,但由于创业失败,于是又教起了书。
在书香环境的浸染之下,李嘉诚自幼就很喜欢读书,并且成绩名列前茅,如果不是战争,如果父亲没有早逝,或许李嘉诚也会成为一名教师。
然而,事实不会改变,在李嘉诚十一岁时,抗日战争的战火烧到了潮州,一朝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为了躲避战乱,李嘉诚和家人辗转到了香港,寄居在舅舅庄静庵的家中。
但到了香港不久,李嘉诚的父亲便病逝了,为了承担家里的开销,年仅十五岁的李嘉诚不得不外出打工。
所以,李嘉诚在茶馆打工一年后,便在舅舅的介绍下进入中南钟表公司做起了店员,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他渐渐学会了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等为人处世的技巧,并且还听到了许多有关钟表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不到半年时间他就学会了各种钟表修理与维护的手艺。
随着二战后经济的不断复苏,在商场上已摸爬滚打数年的李嘉诚察觉到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很旺盛,他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创业机会,于是22岁的李嘉诚便拿着这几年自己攒下的7000港币,再加上向舅舅借来的50000港币,正式开始创业,创办了一家塑料厂,取名为——长江塑胶厂。
在刚开始的几年时间里,塑胶厂发展并没有那么顺利,李嘉诚在回忆创业之初时的场景说到,“每天至少工作16小时,全年无休,工厂人手不够,自己就身兼数职,采购接单一把抓,每天都要定2个闹钟起床。”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阅读《塑胶》杂志时,李嘉诚发现全面倾销欧美市场的塑胶花已有向香港转移的大趋势,于是,他决定在塑胶厂大肆生产塑胶花。
与此同时,他将塑胶厂更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凭借着快人一步的塑胶花生意bat·365最新,他在香港掀起了一股新的消费潮流,从此闻名香港塑胶界,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厂家,赚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一百万,他也因此被称为“塑胶花大王”。
因为李嘉诚带火了塑胶花生意,香港许多生产厂家也一哄而上,一时之间,香港塑胶花“泛滥成灾”,充斥市场,其中不乏有人以次充好,以低廉的成本赚取差价。
为整顿这一现象,香港当局派员检查产品质量,以示警戒之意,这一来许多生产厂家都面临着倒闭、停产的状况,而李嘉诚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由于质量过硬、资金雄厚、行销对路,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左右,在美国允许香港制造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背景下,巨大的海外市场点燃了香港制造业的,伴随大批潮汕移民涌入,带来大量廉价劳动力bat·365全站,香港制造业蓬勃发展,但随之导致的状况就是土地供应紧缺。
在人多地少的情形之下,香港租金连年上涨,而对商机格外敏锐的李嘉诚从中看出了门道——房地产将迎来新的生机。
凭借塑胶花生意成功赚来的资金,1958年,李嘉诚便在香港北角买入了一块地皮,用于厂房建设,除了自用以外还向其他工厂出租,而这,正是李嘉诚涉足房地产的起点。
加之1965年时,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手中的房产随后逃离,香港房地产价格一度暴跌,许多地产公司相继倒闭,两年后,香港更是发起反英,房地产市场越发低迷。
但这时,李嘉诚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他却以低价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结果不出3年,香港风暴平息,社会恢复正常秩序,经济开始复苏,当年大批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
70年代初,李嘉诚拥有的楼宇面积达到了630万平方英尺,他每年单靠物业收租就能赚取400多万港元。
随后,李嘉诚正式成立了主要负责其地产业务的“长江置业有限公司”(后改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继续大张旗鼓扩张房地产事业版图。
在上世纪的香港,九龙仓与香港置地一起并称为怡和洋行的两翼,其管控着香港最大的货运港,拥有深水码头、露天货场以及货运仓库,控制它,便意味着握有一座淘金矿。
1978年,九龙仓有一块地急剧升值,无形之中变成了地王,市场估值已经高达7000港币每平方米,实际股价则能到50元/股,但当时九龙仓股票的市场价格却只有13.5元/股,因此,在极大的升值空间下,许多商人蠢蠢欲动,李嘉诚便是其中一员。
彼时,李嘉诚一口气买下了2000万股散户持有的九龙仓股份,这一举动立即引发了的震动以及怡和洋行的注意。
为了避免失去控股权,怡和洋行立马向汇丰银行求救,时任汇丰银行掌门人的沈弼亲自出马与李嘉诚谈判,奉劝其放弃收购九龙仓。
考虑到日后企业的发展,还期望获得汇丰的支持,权衡之下,李嘉诚最终答应沈弼停止收购,并将自己在公开市场收购获得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以36元每股的价钱,转让给了包玉刚,九龙仓事件暂时告一段落。
但也正是这次放弃收购的决定,为日后李嘉诚“蛇吞象”般的成功收购和记黄埔铺筑了道路,让他在房地产站稳了脚跟,并坐上了华人首富的位置。
李嘉诚和和记黄埔的渊源还要追溯到1973年,当时第一次石油危机席卷全球,市场经济不断下行,在此背景下,香港的泡沫随即破裂,作为香港经济四大支柱之一的和记黄埔因为濒临破产而被汇丰银行收购。
汇丰银行是一家英资银行,拥有发行港币的权利,在香港有着极高的地位。其在香港有这样一句传言,“凡是能够得到汇丰银行帮助的商人,没有不飞黄腾达的。”
譬如在李嘉诚之前,船王包玉刚就因得到汇丰的帮助而成为了富豪,因为汇丰银行给包玉刚提供了无限额的,所以他才在短短20年时间内从一无所有,变成了世界船王。
因此,为了回报李嘉诚之前出售九龙仓股份的人情,包玉刚作为汇丰董事帮助李嘉诚争取和记的股票,汇丰银行也投桃报李,在收购和记黄埔的事上给李嘉诚开出了一个非常优厚的条件——以6.2亿港元购入拥有60多亿资产的和记黄埔。
汇丰银行的沈弼曾说,“银行不是慈善团体,不是机构,也不是英人俱乐部,银行就是银行,银行的宗旨就是盈利。谁能为汇丰赚钱,谁就是汇丰的好朋友。”
而在此次事件中,汇丰银行完全不吃亏,与当年以1.5亿港币买入和记黄埔的价格相比,他们已经赚了几倍。
成功收购和记黄埔地产后,李嘉诚的长江置业已经是仅次于怡和集团的香港第二大房地产公司,拥有楼宇面积已达1450万平方尺,成为香港名副其实的地主,李嘉诚也因此被称为“李超人”,并登上了华人首富的位置。